這次我們紮紮實實地做了一個indie band。
從詞曲、編曲、錄音、混音、後製、設計、包裝、宣傳、通路……和其他一堆啦哩啦咂的事情,完全都是靠Echo團員的分工,加上親朋好友們的支持和協助下完成。不論這張雙單曲是否能夠得到廣大迴響,對我們而言都是一次難得的經驗,也讓我們體認到作為一個獨立樂團所能享受到的最大的自由度,以及所有微小成就中感受到的滿足與樂趣。
我們有幾個已經接近三十了,而Echo也早已不再是從前那個初出茅廬,卻幸運地得到眾人關愛眼神的樂團。每當我看著團員們拖著下班後疲憊的身軀前來練團,我不曾說過,但真的心有不忍。四年過去了,我依然坐在頂樓的屋子裡,寫歌、聽音樂,窗外的夜色和山頭的燈火,已經被新蓋的大樓遮蔽而不復見。我也曾和春佑兩人開玩笑地說,搖滾樂誤了我們一生,但就算播放音樂的機器從床頭音響+CD變成了iTunes+MP3,這一刻我還是在The Beatles的音樂中搖頭晃腦。
回想起來,其實1999年我們就開始嘗試校園獨立音樂了。只是當時的錄音設備是一台硬碟錄音座,CD封面是用影印裁切,CD片是一張一張用4倍速燒錄的。這幾年數位科技發展的很快,以稍微奢侈一點的配備來說:一台電腦、一台Mbox(或其他錄音界面+軟體)、一支三千塊的錄音麥克風,加上聲音越來越真實的MIDI模擬音源,已經沒有人有資格說沒錢錄不出品質好的音樂。所有的包裝設計同樣只要有一台電腦即可完成,印刷和壓片的價格更是物美價廉。在這樣的狀態下,音樂、技術、創意,也就是「人」的因素,成了作品優劣僅存的關鍵。
至於最令人頭痛的通路方面,這次我們捨棄了:「發行唱片就是要鋪貨到全省大街小巷」的觀念,改採實體通路大的單點(台北佳佳唱片)獨賣,附加少量重要據點(如:海邊的卡夫卡)寄賣;同時進行網路郵購的方式。當然重點還是放在現場表演時的販售。這樣一來可以鎖定目標客群,二來也可以大大降低通路的門檻限制和許多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說到這裡,每個獨立樂團或音樂人都可以作好一張精美的CD並且在市面上販售了。至於音樂和自我經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就不多說了。總之,認真、用心和聰明是必要的條件。當然,還有對音樂永遠不變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