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巴士底 序

「搖滾樂對你而言是什麼?」

十七歲第一次接觸搖滾樂之後,這個問題就註定永遠跟隨著我。最基本的回答是「愛與和平」,它和嬉皮與手染衣、迷幻音樂與大麻菸,一樣是60年代搖滾青年們的 基本消費,也是牢不可破的標準答案,但總是顯得有些八股。其他像是「性愛」、「菸酒」、「藥物」等等,稱不上是答案,而且也太過片面。說「生命」太沈重, 說「生活」太不具體;說「改變世界」太天真,說「做自己」太俗氣。總之這是一個很難有漂亮回答的問題,特別是當你希望回答的很「搖滾」。

我第一次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是在跟「翻滾吧!男孩」導演林育賢的某次訪談之後,當時正值專輯「巴士底之日」發行前夕,喵導開始為我們進行紀錄片的拍攝工作。我 面對鏡頭吱吱唔唔說不出個所以然,覺得相當沒面子,而前一段正說明了我那時候的心路歷程。這件事後來就一直在我心裡盤旋不去,直到巴士底之日的巡迴開始之後。

這場巡迴長達一年,雖然最後未能達成起初定下百場目標,但完成度達到70%,在完全獨立 經營的狀況下,也堪稱是一項創舉。巡迴遍及北中南各地,幾乎走遍全台各縣市,演出地點從live house、音樂祭,到校園、公共空間,甚至連牢房、戲院,只要能表演的地方通通都不放過。除此之外,我們把「獨立」二字從音樂化為行動,不論錄音製作、 宣傳企劃、活動規劃執行,通通一手包辦。搭巴士跑遍全台各地,與當地的媒體、活動單位和音樂人建立合作關係。當然,還加上許多才華洋溢的好朋友熱情協助。 一切為的便是要做到「走出巴士底(監獄),迎向巴士底之日(革命日)」這句訴求。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場為期一年的心靈革命,我們必須跨出這小小的富麗洞 穴,真正走入人群,才有可能革自己的命。現在,我可以大聲地說:「我們做到了」,因為這是到目前為止,我自認為活的最「搖滾」的一段時光。

於是我發現,重點不是在於是否努力地幹了多少事,而是一個觀念的轉換而已:禁閉自己或是走入人群;畫地自限或是解放心靈。我們從小被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 穫」,「我的未來不是夢」的前提是「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以致於總是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忘了要抬起頭來看看外面的天空。迎向世界,才能解放自我。我們可 以選擇,是要做個小集團裡顧影自憐的搖滾失敗者,或是自許成為能真正感動人心的搖滾客。當這個觀念確立之後,我們再來想怎麼「做自己」,再來想怎麼「改變世界」,再來追求世界大同、愛與和平,或至少,能夠擁有自由的心靈。

「搖滾樂對你而言是什麼?」現在,我要說我的答案了:那就是「解放與自由」。

8 Comments on “晚安‧巴士底 序”

  1. 從那些到西皮離團,這次的震驚最是止也止不住的。心底有一小處被撕裂;

    隱性的fans,總是默默地來、默默地走、默默的支持;從黑白影印的封面到合輯、到如今

    echo似乎也一如以往相遇的那時,echo離得並不遠,但總刻意避開的從未走進去,從未,是傾慕。

    人要長大、要向前進、要學會被社會宰割、要堅強

    沒資格批評,對echo的任何行為、任何決定,不管喜歡不喜歡,以單戀者的姿態。

    這世界不會為誰停止腳步,而又echo?

    十年了,那今後?

    失去了其餘的那些,只剩傷心

    原諒我。

  2. 就像你說的,撇開團員和朋友的身分,我也是西皮音樂的愛慕者,

    但對於他的決定,我和任何人一樣,都沒資格批評,

    更何況,在照顧所愛的家庭和堅持音樂的夢想之間必須作出抉擇,

    已經是人生中最殘酷的一件事了,

    我能給的,永遠都只有滿滿的祝福。

    這不代表停下腳步

    不管是西皮,echo,我和你

    都將繼續前進。

    其餘的那些不會失去,傷心也終將會被美麗的回憶代替。

    而我們四個會扛起一切,並且期待西皮歸來的那一天。

  3. 很喜歡echo的音樂

    屋頂音樂節也有跟女友去

    很高興有拿到一日限定的圖文書

    可以引用這篇嗎(會註明出處)

    thx

  4. 有時候過於早熟實在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
    10歲開始聽Suede,然後一直發展啊,發展啊,搞的現在的我跟同齡人格格不入。
    其實還蠻好的。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