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獨立之路

前陣子和朋友討論到在台灣開發獨立音樂付費下載的可行性,我想作個民調。

MP3之於流行音樂產業一直被當成洪水猛獸看待,但數位音樂格式經過這麼多年的使用與普及,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一個無法阻擋的趨勢。防堵是最愚蠢的行徑,現在唯一需要想的是怎麼去面對這個轉變,或是說契機。

撇開流行音樂不談,數位音樂格式對於獨立音樂界來說無疑是一個被希望善加利用的媒介。首先,使用網路傳播,符合了獨立音樂最根本的精神—「自由」。實際面來看,最大的優點便是解決了唱片庫存與實體通路的問題,這兩件事將讓獨立音樂人真正能夠從「創作」、「製作」、「發行」的過程一手包辦,不再需要假他人之手,也較不需擔心資金方面的問題。

當然,這是就數位音樂格式的優勢面來說,也就是音樂人異想天開的白日夢。人性的邪惡面必然存在,既然MP3與網路擁有「自由」的特性,「分享」或說「盜版」的行為也就不可能消失,需要去分析的是比例問題,簡單說就是到底多少人會付錢買MP3?

KKBOX和Yahoo!的訂閱式(繳月費吃到飽)服務肥了自己和消費者,但對於音樂創作者來說沒多大好處。付費下載才是真正能維持音樂人生計的可行方式,Apple iTunes Music Store的成功無疑為這個模式創造出一個樣板。在歐美,各家線上音樂商店如雨後春筍,提供偏向獨立音樂廠牌的網站,甚至是專為獨立音樂人開發的服務也陸續出現,整個音樂工業的轉型已經開始脫離純P2P時代,漸漸步入成熟期。也就是說,音樂人開始因數位音樂格式獲利。

現在我要發問:「你會在網路上付費下載台灣獨立樂團的音樂嗎?你能接受一首歌賣多少錢?如果不會,為何?」

P.S.附帶說明,此問題設定在付費後下載的檔案為「沒有」DRM(數位版權管理),也就是沒有版權保護,你「可能」可以用不付錢但涉及盜版的方式得到此音樂檔案的狀況下。

26 Comments on “音樂獨立之路”

  1. 看演出 買CD 獲得聆聽的同時本身就是一種消費

    什麼叫做誠實的音樂(或者什麼是不誠實的音樂)?

    我不太懂

    回答柏蒼的問題

    如果是喜愛的樂團

    我一定會想要擁有他們的專輯(CD本身有一種無法取代的魅力)

    當然如果是在沒有專輯的情況下

    又或者是沒那麼了解卻想要聽看看的樂團

    我會願意付費

    金額很難說

    喜歡的程度不一

    願意付出的程度也不一

  2. 再補充一下,我的意思是指像滾石可樂這種網站或是你放在部落格上面的demo,雖然品質不會太好,但是很誠懇實在,當然如果是要我花錢購買cd或mp3也是可以,但是那種感覺就不一樣了…不知道這樣解釋可以通過嗎?

  3. 只要是喜愛的樂團或音樂人的作品我都會花錢去購買

    但是我還是覺得擁有實體CD比較實在

    要是哪天電腦突然跟你作對

    下載的音樂通通不見了

    那不是得再花一次錢

    除非是只有付費下載版本

    否則我一定盡我所能買到CD

  4. 我還是喜歡買CD專輯,那不只是音樂,還有整張專輯包括美工等等,要給予聽眾的概念

    況且用電腦聽MP3的音質遠不及用音響播放CD

    所以我不會線上付費下載MP3

    若是線上免費的MP3我會下載來聽,但終究是會買CD

  5. 我覺得因為MP3下載後,可以很輕易的複製,複製後也就可以任意傳到另外一個人手裡,這樣一來他也有了,而且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就會覺得自己付費下來的MP3沒什麻價值了。

    但CD就不一樣,你可以借人聽,或轉成MP3給別人,但是你沒辦法複製一張專輯出來(包括封面、歌詞本等實體物),感覺是不一樣的,是”擁有”的, 當然我個人是希望CD價格能低一點啦(我窮~囧)。

    MP3付費下載當然還是有可能的,不過一首歌的價錢要多少才合理(一首歌30元,好貴。還是一首歌5元?),付費的機制(怎麻付費)、方便性(聽個歌還要弄一堆有的沒有的),還有使用者的習慣性(聽mp3就是不用付錢阿,為什麻要付錢?)等,這些可能都要經過好一段時間,那種下載付費形式才會形成,台灣跟歐美的人不一樣,一切都是未知數。

    希望這些對柏蒼有點參考價值~

  6. 謝謝大家分享。

    目前都是偏向會購買CD

    當然我很了解你們所說CD給人的「實在感」

    要是我很喜歡的唱片我也會去買CD,翻翻歌詞,看看內頁。

    但問題來了:

    如果某樂團出了一張專輯,但我只想聽其中兩首

    這樣會讓人考慮只買兩首MP3嗎?或是乾脆算了整張都不買?

    我想MP3可能會讓作品回歸到「單曲」的經營方式,音樂人不再需要一次埋頭苦幹完整張專輯才能發表,而是可以用一首一首的單曲,比較彈性的方式發表作品。當然,這是我的一種猜測。

    我自己是MP3的大宗買主,這一年來我大概已經買了上千首MP3了,不過根據我觀察,目前和我有相同習慣的人還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的朋友也都不是「買CD」就是「找門路下載」,買MP3這件事還是不太被接受。電腦不可靠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我買來的MP3至少都會作兩份以上的備份。

    To 養樂多:

    沒什麼通不通過啦,每個人想法都不同,所以想了解了解罷了。

  7. “如果某樂團出了一張專輯,但我只想聽其中兩首”的重點是怎麻去選擇哪兩首呢,是看到歌名喜歡就選擇還是有提供30秒的試聽過才選擇的。

    一般人的話,如果有一張專輯,但只想聽兩首,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都沒聽過,只想挑兩首來聽聽看感覺,另一種是聽過了,但只喜歡其中兩首,不過後者的聽過了又是哪裡來的呢,朋友放給你聽的,還是mp3呢,所以不太能成立,以前者來說的話,如果是我某天看到個新樂團的新歌,為了想聽聽看他們歌如何而付費下載兩首歌來,對我來說應該是不太可能,有種亂槍打鳥的感覺,但如果是使用者自己喜歡的樂團(例如Echo~對我來說)出了新歌(單曲),而要付費下載來聽,那當然我絕對會付費下載的。

  8. 我覺得潮流歸潮流,但是問題放到台灣這個環境來,一切都會被習慣所牽制。

    台灣人追逐潮流很快,mp3格式十年前就在台灣開始流傳,所以到頭來,問題可能根本不是mp3如何授權與如何下載(反正總有辦法破解,畢竟mp3只是個檔案格式),而是「單曲」這件事,在台灣一直行不通。

    「如果某人(我們廣義來說)出了一張專輯,但我只想聽其中兩首」,這問題在台灣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如果只有兩首好歌,也要湊出其他八首爛歌最後變成一張專輯來賣(當然這比較是主流模式)。而外國樂團在台灣賣得再好,比如coldplay或是radiohead,單曲進來台灣一樣是少量,因為習慣不同,台灣人就是不習慣買單曲。大家都想著「反正單曲都會收在專輯裡,而b-side通常都不怎麼樣」,所以買專輯就好了,雖然可能買回來真的只喜歡其中兩首,可是光買那兩首單曲CD的價錢,又差不多等於一張專輯的錢,因為跟各地比較之下台灣CD真的算是便宜的。

    以單曲作為發表形式當然是可以嘗試的,但是不能只靠台灣市場。

    跟上面留言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是那種堅持非要買到CD實體的人,總覺得CD握在手中的感覺特別實在,哈哈!

    要是遇到非付費下載但又瘋狂想擁有的樂團歌曲的話,我想我絕對不會猶豫,而且如果是正式錄音的作品,其實小額付費下載根本沒什麼利益可言,中間各種單位分一分最後給創作人的也沒多少錢,只靠這個要賺回錄音成本實在很辛苦啊。不過通常外國歌迷都會有人身先士卒買下,然後轉手又免費分享給其他歌迷們了,所以我還是沒有付費買過mp3……

  9. 我是一直很羨慕在國外都可以直接從網路上買歌來聽,所以我本身是覺得使用者付費,沒什麼不對!!

    當然對於喜歡的藝人,買cd,是一種擁有,也是一種支持,但如果某一張專輯裡只有一兩首好聽,而且cd的設計

    也不特別吸引時,一首歌30~50元是我覺的還算合理的範圍..至少也為音樂人在製作這首歌的辛苦,給一點獎勵!

    這樣的價錢,也不過去扭一個扭蛋,少玩一次就可以讓音樂有生存的機會…有何不可

  10. 對我個人來說,我絕得花錢買cd或是花錢下載mp3或是利用網路下在音樂都是行的通的。不過我個人買cd的動機都是用來收藏的。cd的價值除了音樂本身以外,專輯的設計也佔了很重要的因素。藉由cd設計所傳達的訊息,是可以爲整張音樂有所加分的。想當初收及珍珠果醬的專輯,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相當喜歡他專輯的設計。(可是有得過葛萊美獎的)。但是或許利用網路的方便性,我想除了音樂以外再附加上圖片、文字等等類似專輯設計的東西,也是可以被利用的,將來似乎在網路上就可以得到”整張專輯”的ㄧ切吧。不過對於音樂創作者,網路的確提供了很方便的空間,我覺得一張專輯的發行,或是單曲,都存在著所謂的整體性,當整體性不夠強烈的時候,或許並不適合藉由出專輯來表達。網路上零散抓的mp3,跟完整的專輯來比,即使歌曲ㄧ樣,聽的感受還是多少會有不同的。

  11. 之前忘了回阿俊提的付費方式,mp3的付費機制目前不外乎三種:

    (1)購買儲質點數,慢慢花

    (2)月付一定金額,下載一定數量歌曲

    (3)買一首付一次錢

    基本上都是用信用卡付款

    看了大家的想法,我自己歸納出付費下載可能的誘因:

    (1)比買CD便宜很多(例如一首10塊,買一張專輯只要100塊,是CD三分之一不到的價錢)

    (2)現在想聽,馬上就可以聽到(適合懶得跑唱片行的人)

    (3)只有付費下載一途(沒CD可買)

    但最終這些誘因都很有可能像PPP說的,因為熱情的歌迷免費轉手分享而不存在…

    對我而言,除了便宜和立即性外,MP3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方便管理。也許因為我很懶,到CD架上翻來覆去找出一張CD放入player播放這件事我已經很少作了。封面和內頁也只有在CD剛入手的時候才會翻翻,一旦CD匯入電腦後就會石沉大海。但我知道對大多數人而言,把CD拿出來翻翻弄弄是一種無可取代的情趣。

    也許唱片公司也是看中這點,所以現在流行唱片的CD都越做越大包,送玩具、送寫真、送海報,因為這些下載不了。但顯然這不是治本之道,因為再怎麼送,「不值得買的音樂」大家還是會用抓的,而唱片工業也的確持續萎縮。

    目前唯一能彌補MP3沒有封面設計的方式,頂多是附送一個封面書冊的PDF檔讓網友下載觀看,這能為MP3增加多少分數尚待商確。但虛擬永遠無法取代現實是肯定的。

    最後我還是要說一個幻想中的景況: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的聆聽方式其實是被「硬體」決定,而非軟體(音樂格式),MP3隨身聽沒有普及前,付費下載是不可能會成功的,這是蘋果最聰明的地方,軟硬體整合。如果有一天,所有MP3播放器的螢幕上,可以用亮麗的畫面顯示每一首歌曲的設計+歌詞+動畫+影片+互動式效果…等等足以讓CD封面相形失色的東西,也許那就是CD真正消失的時候。這些技術面其實都不是問題,但軟硬體規格、標準格式發展、版權管理…這些細節(或是產業陰謀)就讓科技龍頭們去煩惱吧。

    P.S. sugina可以去emusic看看,該網站也有限制區域,但你只要在登錄會員時填入隨便一個美國住址,他就會當你是美國人讓你付費下載。最便宜可以到一首歌九塊台幣左右,挺划算,很多台灣買不到CD的音樂在那兒都有。

  12. 當日本光纖網路跑到100M,

    下載一張專輯不用幾秒鐘,

    而且BT種子又是這麼方便的時候……

    未來要分享(也就是盜轉)實在太輕鬆了。

    不過我BT都是抓籃球比賽居多啦。

  13. 其實我比較不喜歡下載..我覺得買CD哪手裡的感覺比較實際!更何況有精美的小冊子,這是網路抓歌比不來的!因此我覺得真正的好音樂,應該是直得收藏的!至於商業流行音樂,才會比較有考慮要用抓的…

  14. 我也只買CD

    那種實體作品的感覺

    而且有保存意義

    就算為了一首歌也會買整張CD

    雖然搬家時常會發現

    一堆CD跟盒子都亂湊亂放

    但是整齊起來會有很多回憶

    種種蒐集的過程跟聽音樂的回憶….

    這是mp3無法取代的

  15. 是啊,這就是實體的魅力

    就像不管再圖文並茂的email,都比不上一封三言兩語的明信片來得溫馨

    謝謝大家的意見囉

  16. 請容我稍微偏題一下,

    一切讓我浮現腦底平日片段思索的關於消費方面的問題,

    如果消費是供與需達成協議的各種交易模式,

    不管是買CD,付費下載MP3,盜版燒錄… 都只是種種不同的交易模式之一,

    所以,是不是問題出現在”殺價”或”貪小便宜”的心態上?

    諸如買單曲不如買專輯的現象上,我覺得正是這樣的心態起源 (因為對想買的對象還不到有喜愛的狂熱,還沒有想佔有收藏的必要,所以當然選俗又大碗)

    本身經濟狀況能否負荷消費的產品,我覺得又是另外一回事.(那跟想買房子但不夠錢的情況比較類似,大家都需要一間房子住,但卻不一定都需要一張CD聽)

    如果問題確定在貪小便宜的心態上,

    那以下是我想分享的,

    因為很多讓我觀察到覺得矛盾的現象,

    好比我在看診時,病人覺得作假牙貴,拼命想殺價,

    假若真的心軟決定算他比較便宜的價錢,病人又覺得假牙的材質會不會偷工減料..

    如果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在目前的環境,消費者能付出的有限,

    那創作者到底要不要另花心思去經營消費的市場? 還是修道似的專心於自己的創作上就好?

    修道似形象的創作者可能會贏得消費者覺得”他才是真正創作者”的形象,

    但是,程度上來說,我會覺得那是消費者正欺負打壓著創作者的生存環境,

    當然我也喜歡每天都有人送我免費的禮物,

    老闆應該也希望我能免費為他工作,

    所以我自己的結論是,

    創作者努力去創作真誠的作品,

    消費者應該以行動(不管是買CD或MP3)來實質回饋工作者.

    當然生活中的小驚喜意外是樂見的(比如偶爾不收票的演出機會,產品贈送..)

    然後,我總覺得

    為什麼坐火車很少人跟售票員殺價?

    吃飯也是,買煙也是,領薪水也是..

    到底還是需要個制度性的大組織來保護正當的消費機制會比較省事,

    或是消極性的繼續期待消費者的自我成長吧.. rff…

  17. 也許會買吧 如果音樂非常優又合我的音樂品味的話

    買了CD 假如音樂普普 頂多聽個兩三次就放一邊 很浪費錢

    其實現在複製CD的軟體很發達

    連封面歌詞本也可以複製的不錯 只是前提要有不錯的列印機和紙張

    像我朋友備份幾張一九九幾年的磨損的老CD 連同封面歌詞本都印得很精美

    不過那只是人的心理 想要得到CD實物旳完整性

    像我就不在意 主要音樂好聽才值得重視

    不過我想你得便宜很多人家才會考慮買

    在這之前你還得廣告一下 不然人家連聽都沒聽過你 怎麼知道要買呢

    畢竟現在網路上可以購買的MP3等等音源

    很多都是商業上為了促銷歌手的CD

    一張專輯份的MP3(比如說有十首歌)幾塊美金就可以買到

    月付定額的錢就可以無限下載的MP3網站不勝枚舉

    甚至一些比較沒有名氣的人的作品還有提供免費下載

    你還得考慮人家要不要花時間聽你的音樂

    我不太同意”肥了自己和消費者”的說法

    我想國外那些合法的MP3媒體網站是有經商業音樂公司的協調

    畢竟廣告流通也是一大筆費用

    所屬的音樂創作者不致於受到虧待吧

    況且同樣在網路上發表作品而言

    音樂人的作品就比寫者或美術人的作品有價值嗎

    不會的 都是一樣的

    網路文字繪圖品何其多 都是免費供人閱讀觀看

    美國日本也有一些獨立音樂人的創作 都是免費請人聆聽的

    話說”創作真誠”

    聽起很美好很有理想 可惜太像口號了

    不管真不真誠

    市場營利是另一回事

    只是 認真的作品就是好的就是值得欣賞的嗎

    必未吧

    你應該聽過

    好些國外已過世的大音樂家最不滿意而且坦誠為應急所作的作品

    不料流傳甚廣大受歡迎

    創作人先要考慮到的是

    到底有多少機會別人會知道我的作品

    到底別人願不願意花時間來欣賞我的作品

  18. 你好,看了內容很好奇,你說月租費的音樂下載(像KKBOX…),是肥了業者跟消費者,創作者並沒有得到好處,還是一首一首歌付費下載才能維持創作者的生計,

    不好意思,因為我現在在作的學校論文專題是有關音樂產業價值鏈變化的題目,想向你請教一下,像我在網路上找到月租付費下載,業者與唱片公司及創作者採拆帳方式,(該月月費總收入*該首歌在該月份被點播的次數/總點播次數*拆帳抽成比率)那到底唱片公司與創作者在付費會員點一首歌時,唱片公司與詞.曲創作者各拿到多少錢?(不好意思,可能有一點侵犯隱私,能否就你所能說的部份,給我一些資料,謝謝)

  19. To Jack,

    我原文中的「創作者並沒有得到好處」主要說的是小眾獨立音樂創作者。

    假設今天KKBOX有一萬個付費會員,每個月月租NT$100,所以總收入為一百萬。若拆帳比率為1:1,則有一半也就是五十萬分給創作人。

    其中只有兩個藝人好了,周董和某獨立樂團。

    再假設總歌曲播放(下載)數為一萬次,周董被播放9999次,某樂團被播放1次。

    則周董收入:9999÷10000×五十萬=NT$499,950

    某樂團收入:1÷10000×五十萬=NT$50

    這樣了解我的意思了嗎?真實情況裡,某樂團可能被播放或下載了一百次歌曲,若每首歌NT$20,也有NT$2000的收入。然而一旦變成便宜到跳樓的月租形式,再經過與主流歌手的比例分配,則幾乎根本拿不到錢。

    至於你想知道的唱片公司與詞曲創作人、演出者的比例,這要依照每個公司內部自行訂立的合約而定,沒有一個基準,有的甚至詞曲創作甚至是買斷的,所以沒有所謂版稅的情形。大概這樣。

  20. “「你會在網路上付費下載台灣獨立樂團的音樂嗎?你能接受一首歌賣多少錢?如果不會,為何?」”

    我會從第二個問題來決定第一個問題,如果覺得值得這個價格當然就會買囉。影響心目中合適價格最大的關鍵因素對我來說最優先的是和市面CD大概平均後的市價比較,假設目前是350 – 400之間,平均一張12首,那能夠接受的價格大概在15 – 25元一首歌,換算成一整張大概180 – 300,因為覺得CD的價值還是比較高,而決定波動的範圍的第二個因素就是喜不喜歡聽了;我覺得喜不喜歡聽非常重要,影響力比喜不喜歡這個樂團還大,因此試聽就變的很關鍵。

    一般可以見到的試聽通常都只有一分鐘上下的片段,我覺得並不是很好,尤其是對樂團來說,一首樂團創作的曲子和流行歌對我來說很不一樣,流行歌可以只要賣歌手的聲音,其他編曲樂器部份通通給錄音是去合成後製無足輕重,但樂團每個樂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比方說我欣賞柏蒼的歌聲,但我也很喜歡吉他互飆,keyboard、bass、鼓點層層堆起來的爽快感,這時候一首曲子要是去頭去尾了,那我在聽試聽的片段的時候就會覺得少了很多東西,判斷這首歌的價值也會容易比較低。

    另外,這也是我自己的主觀感覺,但我覺得如果以付費下載的形式,其實較低的價格應該在歌迷分享的情況下比較好生存,當今天一包菸的價格可以買到我喜歡的四首歌,那我會選擇少抽一包來支持喜歡的樂團(雖然最後應該是歌跟菸都買 =.=),當價格很容易負擔的起的時候,我覺得樂迷可能會更容易用行動來表達支持。

    最後離題一下,我覺得樂團最棒的行銷宣傳就是live了,現在決定要買專輯的時候,常常是想要重溫當時聽現場的感動。

發佈回覆給「顏色」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